一个节日的异化

2017-03-19 零散言语

  都怪时差,我这日子过得颠三倒四,6号晚上有两位好友给发红包,我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,稀里糊涂想“已经到妇女节了吗”。后来有人跟我说起,才想起现在还有个“女生节”——
  这个节日,还没到让我不愉快的程度,只是觉得尴尬。
  谢谢两位想到我,我就当两位很满意我这个朋友,打了个赏。
  非要过,我宁愿过8号的妇女节。

  追本溯源,关于妇女节,维基百科提供的资料是:
  “第一个妇女节在纽约于1909年2月28日由美国社会党组织举行。在1917年3月8日,在俄罗斯帝国首都彼得格勒,纺织女工举行罢工及游行,遍及整个城市,事件也导致俄罗斯革命的开始。七日之后,俄罗斯皇帝尼古拉二世退位,临时政府确保妇女拥有的投票权。”

  再看联合国妇女节主题:
1999 World Free of Violence Against Women
2002 Afghan Women Today: Realities and Opportunities
2004 Women and HIV/AIDS
2010 Equal Rights, Equal Opportunities: Progress for All
2011 Equal Access to Education, Training,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: Pathway to Decent Work for Women
2012 Empower Rural Women, End Poverty and Hunger
2017 Women in the Changing World of Work: Planet 50-50 by 2030

  我记得小时候,学校每年庆祝妇女节,待遇是什么呢,有一回一起去城里吃自助餐,有几次是女教师外出短途游玩,留男老师“镇守山寨”。现在回想起来,颇有点“工会”的味道。

  现在的节日呢?这几年,我几乎没看到有人在妇女节提起女权。当然主要原因是我的圈子太狭隘。那么在这个我不甚合群的圈子里,妇女节的异化是怎么发生的呢?

  • “妇女”在中文里的歧义

  问题的根源在于“妇女节”这个不恰当的翻译。
  “在官方辞典中,妇女的定义是成年女子的通称。不单纯指已婚妇女,大于14周岁称少女,14岁以下(含本数)称幼女,7岁以下称儿童。在司法解释中定义14岁以上的女性称为妇女,未满14岁的男女称为儿童。而在现实生活中,妇女常指有孩子的女性。(百度百科)“ 这样,事实上,未婚未育的女性就被排除在外。这的确是不合理的。但中文里也的确很难找到一个词指代所有“女性”,又足够口语化。于是近些年,谢谢年轻人的创意,出现了各种衍生版:
  “女生节”,我相信原是出于好意,这样子年轻女孩一天,中年妇女一天,谁也不落下。
  “女神”也好,巧妙地统一了“未婚/已婚”,和“妇女节”原意差不多,还半带戏谑地恭维一下女性,挺有趣。
  由此想开去,也可以更名为“女生节”,学一学台湾阿姨不论年纪自称女生;如果索性激进一点改成“女权节”,也不能说不恰当。

  • 迷茫的男性

  创造节日的人好像忘了给它下个定义。于是我试图从人们的活动里找出一个中心思想。无非就是“示好”——男人向女人示好,大学男生集体向女生示好。
  可能,原本,事情还在正轨上:感谢女成员对家庭的贡献;女生对院系贡献、女职员对单位的贡献。
  但是谁叫“示好”这件事这么暧昧呢?很容易就让人忘记节日的本意。我想起上大学时见过的令人尴尬的标语,有些甚至是赤裸裸的调戏(我猜写标语的人自以为很高明)。这不是个新鲜事,我们轻易就能想到很多电视剧镜头,古代地位低贱的女人一边接受奉承,一边就得陪着调笑。私底下怎么着别人管不着,把这种标语贴到校园里就很失风度了。
  于是,一方面,出现了借“过节”暴露不纯动机的男性;另一方面,也有被“过节”绑架了的男性。

  • 不争气的女性

  可以说这个节,这么个过法,许多女性也很满意,要红包、求礼物的,数见不鲜。
  哦即使没有“女生节”她们也很擅长挟性别属性要求大小恩惠,有的甚至打着“女权”的旗号。
  我想,以一般常识来说,由给予者(在这件事就是男性)主动,处事礼让,帮忙开门、提重物,这是好修养的体现;但是由另一方,以性别属性为由,要求额外的宽容或感谢,我觉得不是太体面。这原是简单的道理,好比母亲节,你见过主动向家人索要礼物的母亲么?但是涉及两性关系,事情就变得模糊暧昧了。说好听点儿叫做恃宠而骄,难听的就是太看得起自己。当然自嘲或者情侣或亲人之间的撒娇则另当别论。
  或许她们从没想过女权的问题,世界观由口红和包包构成吧。

  • 商家:推波助澜

  不用多说。君不见所有节日都变成情人节+购物节,这也不是新梗了。

  • 社会:乐见其成

  看起来,女生节热热闹闹,大家似乎都很开心。事实呢?在这个畸形的社会,(有些)“剩女”在担心找不到对象;已婚妇女在担心丈夫还送了别人礼物;准妈妈在担心生不了儿子;“女博士”受尽冷嘲热讽;……
  更可悲的是,压力并非完全来自男性,反而有既得利益的女性,为确保自身优势地位,对“潜在对手”无情的打压。
  为囿于这个病态社会的女同胞们难过。

  总得来说,我觉得现在这个民众乐见、商家满意、轻松愉快的“女生节”,实则避重就轻,win-win只是假象。
  顺便为几年前试图过儿童节的我忏悔。

(事情太多,仓促写就,思路还是有点乱;能有几篇切中痛点的时评看就好了。)

Comments
Write a Comment